《在剧院里,我们说着相同的语言》

2018/8/6 10:51:38

国际戏剧小镇联盟理事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戏剧系教授 阿莱特.斯卡文尼斯    


《在剧院里,我们说着相同的语言》


大家看两张杯子的照片。一个是中国康熙年间的杯子,另外一个是今年在哥本哈根生产的杯子。中国的这只杯子飘洋过海,最终成了波兰王奥古斯都二世的收藏。之后,受到了波兰收藏品的影响,丹麦兴建了瓷器工厂,生产了这种青花(Blue Fluted Plain)瓷器。这种瓷器至今已有有250多年的历史了,现如今仍然是丹麦最受欢迎的瓷器,并且被认定为国家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认为这是丹麦的艺术和设计的核心,但是实际上,它的艺术源头却要追溯到中国。在16、17世纪,丹麦人疯狂迷恋中国的一切。因此,如今丹麦文化中的很多部分,也上可追溯到中国。

     1843年的一个夜晚,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参加了世界知名的趣伏里公园的开幕式那天晚上,他受到了趣伏里公园里中国风格建筑的启发,写下了他最受欢迎的童话之一——《夜莺》。至今,趣伏里公园还骄傲地保留着一座完整制式的中国风格露天剧院——杂戏院(the pantomime theatre)。

     丹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纽带渊源流长,直到今天许多丹麦的戏剧家仍然会前往中国寻找灵感和合作的机会。比如说,丹麦的“形式旅店”剧团,在1998年打造了以多元化和互通性为主题的多媒体剧场《风水罗盘》。此外,丹麦子午线剧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创作的《暴风雨》,该剧由来自意大利的导演和丹麦、中国的演员共同合作创作而成,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及哥本哈根都演出过。

     值得一提的是,丹麦的儿童戏剧在中国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孩子或许是全世界最好的观众,他们以非理性的方式完全接受并理解剧场,与全世界的各种戏剧艺术无差别的互动,这是我们作为成年人难以做到的。我自己的小孩,在他还戴着尿不湿的时候,我曾带着他看过中国戏曲,可以肯定的是,他完全理解了舞台上发生的所有内容。

     中国也有很多戏剧来丹麦交流演出2005年,上海京剧团在克伦堡表演了《王子复仇记》,这是一个室外的表演,在舞台的后面是城堡,非常有趣。多年来,还有过很多其他的剧团来丹麦演出。

      1970年代,我作为一个年轻的戏剧学生,在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地看戏。我认识到,我走的越远,离欧洲越远,越能够理解戏剧的根源。有一晚,我在中国看了一场京剧表演。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改变了我的一生,并不是所有人在自己的生命中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因为,当我看到“唱念坐打”的形式都融合在一起,突然之间,似乎看起来一切那么符合逻辑,它完全地解释了剧院可以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后来,我在哥本哈根大学主修“中国戏剧”,我的目的是想要进一步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我相信,通过艺术能够缓解政治上的紧张局势,消除不同的政见带来的隔阂。艺术节能够产生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不仅仅是对街头的观众,而且是对艺术的概念本身以及对艺术思想的发展都是如此的重要。

    对于嵊州越剧小镇来说,我认为需要在更多层面上,邀请更多的国际艺术节参与进来,相信各方都能从中受益。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冲突不断的世界之中,而戏剧艺术就像是一个沟通的桥梁,能够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梅兰芳的国际巡演,曾对西方戏剧产生过众所周知的重大影响,而今天跨文化的戏剧艺术家们也在提醒我们——尽管我们的面貌、语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我们都拥有同样的喜怒哀乐。所以,我想在这里感谢嵊州越剧小镇为戏剧艺术所打造的平台,并预祝越剧小镇举办出优秀的戏剧文化盛典。

       

阿莱特·斯卡文尼斯女士在国际戏剧小镇联盟论坛发言


(根据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