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端午

2019/7/24 17:26:08

小镇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也是中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民众接受度最高的是为纪念战国时期(公元前340—前278年)的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而在古代百越地区,以龙为图腾崇拜的部族通常在这一天举行部落图腾的祭祀,是以流传下来赛龙舟的习俗。

       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7日,次日即是六月的第二个周六,即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越剧小镇的以“‘偶’遇小镇 ‘非遗’端午”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

       活动一:浙江泰顺木偶展

       泰顺位于浙江省南部,13世纪末,宋末元初的战乱使得南宋的国都临安(今杭州)的不少艺人逃向浙南,历史上福建泉州移民几度迁入温州也带来了成熟的悬丝傀儡(提线木偶)技艺,因此,泰顺木偶戏从14到19世纪(明清两代)都非常兴盛。泰顺木偶戏囊括了神话剧、历史剧等内容,包含了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等多个傀儡种类,留下了传承十代以上的木偶世家。不仅是傀儡表演,当地的傀儡雕刻也不乏能工巧匠。

       端午节假日期间,来自泰顺的木偶艺人表演了悬丝傀儡《十八相送》《真假美猴王》等。




       活动二:余姚木偶摔跤

       相传有百余年历史的木偶摔跤源于浙江余姚泗门镇,当地称之为“掼木头人”。真人大小的一对木偶,相互对峙,缠臂搭肩,随着小锣、钹、鼓等乐器的伴奏,"两虎对峙""苍鹰擒雏""仙鹤甩嘴""前进后退""左翻右滚""独立金鸡""乌风扫地""饿狼扑羊""擂地十八滚"等动作套路展现在观众面前。

       木偶摔跤旧时多在庙会上演出,以动作幽默滑稽表演惊险诙谐广受欢迎。看上去是两个木偶人扭打、翻滚、进退,直到演出结束,表演艺人掀开罩布,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表演者只有一个,全程匍匐在连体木偶的衣罩下,凭自己的直觉和身体的触觉暗中操作。



       活动三:浙东非遗戏曲

       温州的瓯剧、金华的婺剧、余姚的姚剧都在2008年列入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个剧种分别表演了折子戏《酒楼杀场》《僧尼会》和《打窗楼》。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即便同属浙东,多声腔的瓯剧和同属多声腔但历史更久远的婺剧各具特色,而姚剧属滩簧戏系统,是在民间歌舞“马灯”“旱船”“采茶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立足于嵊州女子越剧原乡的越剧小镇致力于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以古戏楼为传统戏曲的演出基地,展现传统戏曲的风貌与风采。瓯剧、婺剧和姚剧像是越剧的邻居和亲戚,是地理位置相距不远、演出风格大有不同的剧种,而在日后的规划中,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剧种登上越剧小镇古戏楼的戏台。


瓯剧《酒楼杀场》,张大升饰石秀。

婺剧《僧尼会》,方义饰小和尚,颜若男饰小尼姑。

姚剧《打窗楼》,陆伊青饰张桂英,周涛饰益元庆。


       活动四:嵊州非遗手工艺

       2006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嵊州竹编,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嵊州泥塑,2018年列入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古沉木雕,无不具有嵊州地方特色。而竹雕、越胡、石头画、黄泽戏剧服装、嵊州紫砂工艺等都在讲述着嵊州的故事。值得关注的,还有民间色彩十足的排花带、箍桶等技艺,花带和木桶也许渐渐远离了日常生活,但也正是因为它们和生活渐行渐远,使得它们的意味超出了日常。


小游客在梁国芹老人的指导下尝试排花带

游客体验箍木桶

       端午节的节日空间和习俗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气质情感,而自2006年确认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以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其核心。今年的端午节正逢紧随其后的“遗产日”,相遇小镇,相遇非遗。

上一条:五乐天

下一条:无